近年来,多数高校逐渐加重对于学生“就业率”的努力。学生学到了知识,考核合格、毕业答辩合格,于是准予毕业,随即而来的是人才就业的问题。那么学生取得了工作机会,拿到了三方协议,就认为具备了“就业能力”了么?在此之后,未来后半生的社会生涯,就可温饱无余、生存无忧了么?
一日与朋友谈及高校毕业生的生存压力问题。从家长的层面来看,把孩子培养成人、取得文凭、找到工作,一刻培养下一代的任务,可以算是“大功告成”了;至于孩子于此之后的生活,诸如结婚、生子、育儿等一系列人生问题,作为父母,或者没有想给孩子提供基础教育那般重视。离开校园后,一个人选择的社会及家庭生活的模式,因为家庭、学校的引导缺失,多数人只有不自觉传承上一辈经验这一条路。
这其中也不乏长辈“苦口婆心”的劝说,“你要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,该结婚结婚,该生孩子生孩子,该教育孩子就教育孩子”。
可是,在这劝说的严格“人生日程表”背后,却少有人关注。也就是“如何组建一个家庭?什么样的心智,才能具备经营家庭的能力?生养孩子,对于一个人的生活意味着什么?
除了传承香火意外,这个新的生命对家庭意味着什么?
孩子应该怎么教育?作为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什么教导、资源,以供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?”等等这些的思考,却少有人触及。人们对于新生命的成长,还停留在以“自己的经验之谈”为原则上。这对一个新的生命来说,家庭、社会或许剥夺了他们太多的东西!有人会说,那不是学校教育的责任,那个是走出校门以后他们自己“修炼”的事情。其实非也,因为好多时候人们忽略了“教育”叫做“教书育人”,知识技能的传授叫做“教书”,而德行、品格、未来发展能力的养成,叫做“育人”。一个孩子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并不代表学习的停止,而是用“所学”去创造未来的过程!
一个新的生命来到世界,逐渐的成长,形成一套自己的独立人格,是个漫长的过程。在我们普遍接受的教育体系中,知识学习的关注占了绝大多数比例,无论是从家长重视还是学校教学任务的督促,多数孩子是在课业中度过他们的青少年。于此同时,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,诸如性格培养、道德素养、社会互动、表达能力、就业能力、人生观、价值观等知识学习以外的人格关注,实在是少的可怜。或者可以说,这部分的形成,多数是在家庭中完成的,也就是一个孩子在送入学校学习之前,家庭对于孩子基础人格的铺垫,外加进入学校之后根据学校等群体组织的教育引导,与家庭传承形成一个动态活动的过程,孩子会在家庭传承与学校环境引导中,完成自我人格的形成。
倘若我们对一个人的成长做完整的关注和培养的话,这个人的“人生哲学”不会仅仅包含“就业能力”这个指标。而“就业能力”,只是一个人人生哲学外显化的其中一个内容。
人格养成,继而人生哲学形成,于是呈现了一个人行走世间的“生存状态”。其中包含了社会属性方面的“就业能力”,家庭属性方面的“婚姻经营”,个人属性方面的“自我认可”。
每个人的“人生哲学”都是动静不同、多种多样的,有的人自形成开始就坚守一辈子,有的人则摇摆不定、毫无定数,而有的人需要不断的修正与调整。人生哲学的确立过程,恰恰反映了人们寻找自我、不断成长的过程。
在中国近代多年动荡的历史背景下,目前这几代人,对于“活着”和“生存”有着特别的情感和执着。回看我们祖父母那代人,一个家中有个养不活的孩子、或者在战乱中离开的亲人,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。如此的心路历程,是我们这代青年人无法想象和理解的。在人们成长过程中的经历,会深深的刻在每个人的记忆中,形成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则及后代传承,人们从“活着”到“生存”,从“生存”到“赚钱”,从“赚钱”到“得利”,从“得利”到“挣名”,有的人一辈子只体验过一个过程,有的体验过几个,这就构成了一个生命的全部。
现如今的和平时代,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生存教育,还有另外一个从“生存”到“自我实现”的过程,而这个过程,表明了人们对于精神世界和生命归处的思考,在权钱名利色的享受与挥霍之后,“活着”还意味着“什么”?
我们无时无刻接收到的信息,其实都是一个自我矫正、自我认知、自我学习的过程,当机械化的教育体系用“就业能力”给我们洗脑,当家庭传承用“生存教育”给我们设障,一个人要生出“自我审视人生哲学”的心,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呢?
而这个,才是需要我们持续警醒和关注的内容!
我们的校园教育,需要埋下孩子们可供未来“自我成长”的种子,让他们更好地描绘未来路上的色彩与风景!